12月3日下午,我们扬州晚报小记者团来到邗江沙头镇高桥村挖茨菰。
一下车,我就惊呆了,这里简直就是茨菰的世界。放眼望去,茨菰田一大块一大块满是的,在阳光下静静地立着,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小客人。
在王师傅的带领下,我们踏进了一块沼泽地似的茨菰田,脚底下软软的,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我想:这就是茨菰睡的大席梦思吧,茨菰宝宝可真舒服。
看,满田都是枯萎的叶秆,已经失去了往日亭亭的风致,变得衰败萧疏,横七竖八地睡在那里,再也没有小燕子那般轻盈的身影了。田里虽无水,但也有点“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了。
可是茨菰在哪呢?我们有点纳闷。王师傅也卖起关子来了,先指导我们拔掉叶秆。别看小事一桩,干起来可不大容易。因为烂泥一片,人一用力,脚差点陷进而不能自拔,幸亏同学拉我一把。看来,要想吃到美味的茨菰烧肉,还得费一番工夫呢。
“众人拾柴火焰高”,转眼间,田里已被清理出一大片了。只见王师傅朝手心吐了一口唾沫,拿起四齿尖叉,左脚一蹬叉肩,铁叉就猛地插进土里,双手用力一扳,一块大泥巴就被他翻过来了。啊,我们高兴得尖叫起来,只见黑色的淤泥里静静地躺着几个白白胖胖的小茨菰娃娃。我赶紧伸出两手,掰开烂泥,抠出了一个可爱的小茨菰。
这个沉睡了好久的小东西此刻正乖乖地躺在我的手心里。仔细一看:多像一只肥肥的大蝌蚪,身上缠着两根细腰带,身后拖着软软的细尾巴,头上顶着一根细细长长的小芽儿,仿佛一弯新月才上树梢。你可别小看这毫不起眼的芽儿,它可是茨菰传宗接代的法宝呢。
我用清水把它洗干净,顿时它就像才从美容院出来似的,皮肤更白了。削开表皮,里面的果肉更是洁白无暇。周敦颐笔下的莲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我觉得这小小的茨菰,在这暗无天日的淤泥里经历了春夏秋三季的沉默酝酿之后,也终于凝成了丰硕而纯洁的果实,不也可以堪称“蔬菜”中之“君子”吗?
快乐的时光一晃而过,转眼间夕阳西下,我们得踏上归途了,我与茨菰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只好戛然而止了。带着劳动的果实,我们离开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我没舍得吃那挖回的茨菰,而是把它放在书桌上。看着它,我就会想起劳动的幸福,想起那次和茨菰的亲密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