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 站点动态 | 站长文集 | 作文辅导 | 语基复习 | 站长相册 | 搜索
文宏成功作文工作站>作文辅导>现场作文>走向企业>当前页
投身综合实践,开辟写作之源,品尝成功快乐
丁文宏 扬州汤汪中学
日期:2006-06-04 点击:1953
  面对中考巨大压力和新课程的双重挑战,我们初中语文老师消极观望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怀着极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教育”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应力求把学生从单调的学校生活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让学生在各种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解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激发起强烈的热爱生活、热爱社会、改造社会的积极情感,并促使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形成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主动投身综合实践,开辟学生的写作之源,让学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
  走向农村,感受科技致富
  2004年3月25日上午,我们带着学生直奔甘泉草莓基地,参加扬州晚报小记者特别行动——采草莓。我们现场引导学生联想:绿油油的草莓藤下面躺着一个个红草莓,既像一个个新鲜的红樱桃,又像一个个成熟的红柿子,更像一个个在温暖的阳光下熟睡的婴儿,只等我们来把她们唤醒。置身其中,一种喜悦之感不禁油然面生,若是发现一颗重量级的草莓,大家的眼睛就会突然一亮,犹如发现一颗红玛瑙,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在实践中,大家总结出摘草莓的经验:用手轻轻抓住草莓,小心翼翼地掐断小根,然后慢慢装入塑料袋中,一气呵成,这种劳作的技巧,让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令人激动和自豪。王弋月同学在《草莓甜自勤劳来》一文从“采草莓快乐无限,尝草莓香甜无比,探缘由豁然开朗,想草莓回味无穷”四个方面写出了采草莓的过程和感受。
  来自浙江建德的女主人能到日本去引进产期长,产量高,品质好的草莓,让同学们豁然开朗,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农民也要开动脑筋,广泛获取信息,努力开拓消费市场,开创草莓事业,造福于扬州人民。他们还用大棚将温度控制在草莓最适宜的温度25度左右。将草莓园做成一垄一垄可以让快成熟的草莓远离水,防止霉烂。大家感觉到,原来种草莓有这么多讲究,草莓的长势这么喜人,完全来自他们的科技致富和辛勤耕耘啊!
  这次实践活动既让同学们产生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欢畅与愉悦”之情,又体现了“劳动的伟大与自豪”之感,还让同学们从写作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王弋月同学的《草莓甜自勤劳来》发表在2004年5月11日《扬州晚报*中学作文》的“特别策划”栏目中。冯四良同学《绿叶下的红草莓》大胆取舍,运用浓墨重彩描绘了自己用心观察到的美景,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小作者对红草莓的喜爱之情,尤其是自己独到的心灵感悟,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他写出了自己这样的独立思考:为什么小小的白花要长在绿叶之上,红红的果实却埋藏在绿叶之下?一颗刚由花变成的果引导我进一步仔细观察,才解开我心中的迷团,原来果实是随自己的不断长大,而把头逐渐低下的。人们并不因为花高高在上而钟情于它,而是想方设法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营养价值极高的红果实。他写的作文刊登于2004年5月4日《扬州晚报*教育》“小记者特别行动”中。
  踏上油田,讴歌奉献精神
  2004年5月16日下午,同学们带着“深埋在地表三千米以下的石油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这个富有兴趣的问题,来到了江苏石化二厂黄珏作业区,见到了一台不知疲倦的抽油机。
  据曹师傅介绍,在安装抽油机前,得先在有油的地表面钻一个很深的井,把一根细长的铁管伸进去,然后再在上面架上抽油机。抽油机工作的时候,由一根减速皮带轮将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和减速箱连接起来,经过减速之后,减速箱上的黄色曲柄绕着顺时针方向作匀速运动,曲柄旁边有平衡块,它对抽油管起着上下起伏运动的平衡作用。虽然速度减慢了许多,但显得更加有力了,减速箱上的连杆拉动着横梁,横梁又拉动着油梁,油梁顶端是连着细钢管的驴头,驴头做工带动细铁管不停地上下拉动着,原油便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通过输油管送进储油罐。同学们通过实地采访,不但学到了许多物理知识,还由抽油机自然联想到石油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赵文松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这些不知疲倦的抽油机就这样不分昼夜、不辞冬夏地工作着,如果不生病,它就不会休息,一直忘我地工作着……石油工人吃住在作业区,与湖水为伴,以机器为友,夜以继日地干着,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一样坚定不移地守卫在自己的岗位上。当春节来临时,人们都欢聚一堂,高兴地吃着年饭时,他们却依然坚守在阵地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不知疲倦的抽油机”。
  学生能以抽油机的不知疲倦象征石油工人不计报酬、不辞劳苦的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肖雅同学好奇而又担心地问曹师傅:“你们这样不分白天黑夜,不问风霜雨雪的开采石油,地球中间被抽空了怎么办?”“不要紧,我们自有办法。”说着,她将同学们带到了旁边的注水泵房。
  原来,这里并排静卧着四台大型注水泵,旁边有对应的管道通往各注水井,“它的作用就是利用靠近湖区的取水优势,给抽过石油的地球内部注水,以保证地球内部能量的平衡。否则,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就可能引起地壳的变形。”听着曹师傅的介绍,同学们豁然开朗:噢,以水换油,善待地球,注水泵的作用还真不小呢。“现在怎么没有开机呢?”同学们又急切地问。曹师傅指着旁边的压力显示表说:“向地球内注水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的,什么时候注水,注多少水都有规定的要求,这里的注水泵能管好多口注水井呢。”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真高,不但能知道几千米以下的地球宝藏,还能知道它何时需要补充水,需要补充多少水。
  同学们又问:“石油的密度是比水轻吗?”“对,注水泵不但能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还给开采石油提供了方便,因为注下水以后,石油就会浮上来,这样可以减少开采的难度,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可见,同学们是“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到采油工地的,他们特别关注地球的安全,重点了解了注水泵的作用,表达了对注水泵以及石油工人的感激之情。肖雅的《地球的注水泵》一文发表在2004年5月22日的《扬州晚报*教育新周刊》“小记者特别行动”中,徐苏宁同学还写下了《沿着石油工人的足迹前进》一文。决心“将浑身沸腾的青春热血化为那努力学习的满腔热情,向着科学的高峰攀登”。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小作者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深入社区,体验为民服务
  3月5日,是学习雷锋的纪念日。我们组织同学们参加了由扬州晚报和汇银家电联合举行的“小手牵大手,服务到你家”的学雷锋活动。李晓丽等同学跟随汇银家电维修部的师傅来到扬州大学水利学院一个名叫李希德的客户家里。目睹了柏师傅的礼貌待客、热情的服务、高超的修理技技术。“哑巴”音响立刻发出了悦耳、动听的歌声。同学都高兴地拍起了手说:“哇塞!柏师傅,你真伟大啊,我们真佩服你啊!”柏师傅高兴地说:“为了服务到位,我将收录机的磁头和电板用酒精都清洗一遍吧,因为时间用长了,难免有杂物落在上面。”学生深有感慨:“柏师傅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啊!”这位老教师非常满意,笑得合不拢嘴。同学们体验3·5,懂得了“助人为乐仍快乐之本”的道理。作文《体验 3·5》也随之发表。
  董广芬等同学参观过汇银家电的客户服务中心,跟随着赵师傅来到了东花园河北某幢的张阿姨家,观察赵师傅一丝不苟地修理电视机的过程,写出了《充满爱心的上门服务》一文,这一次活动使同学们感受了扬州人的真情,领会到学雷锋的艰辛。
  2005年10月17日上午,同学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来鹤台广场。参加《扬州晚报》举办的“第二届读者节”的活动。
  那微弱的朝阳,像个俏丽的少女一样温存、恬静,微笑着冉冉升起;那铺天盖地的锣鼓声,宛若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鲜花仿佛是妩媚的小姑娘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着红纱巾翩翩起舞……
  广场周围随风飘扬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天空中容光焕发的风筝手舞足蹈。广场中央,上百名身穿红色背心的学生鼓号队排成方阵,在两名指挥的引导下,快乐而有节奏地敲打着,吹奏着,喧天的锣鼓敲出了扬州晚报的丰收,激昂的号角吹出了扬城的迈进。后上方,是有几十名身穿淡绿色绸衣的女子夕阳红腰鼓队队员与之呼应,她们迈着稳健的步伐边跳边打,动作与年轻人一样活泼有力。
  李晓丽同学在《快乐的读者节》一文中写到:“我独立站在广场上吸呼着从来未有过的新鲜空气,真令人心旷神怡!一阵凉爽的秋风拂面而过,片片绿树轻轻摇曳,一股股快感涌上心头。仿佛就是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一样,到了一个快乐世界,尽情地遨游着、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
  报社领导宣布开幕后,一只只、一串串彩色汽球飞向高空,给全体扬州人民送去了最美好的祝福。接下来,抽奖与演出交互进行。共有近20名幸运读者获奖,人们都说,晚报的活动公平公正,贴近读者,丰富了生活。文艺演出也是精彩纷呈,有唱歌,有舞蹈,有时装表演,还有现场用观众的物品表演各种鸟叫声的口技绝活,最活跃的还是芭蕾舞,小朋友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轻盈起舞,台下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同学们说,今天的《扬州晚报》读者节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扬州,知晓了晚报,感受到了真诚,体验到了快乐,让我们人人都拥有这份真诚和快乐,笑对人生,热爱生活,面对阳光,努力奋进!
  《快乐的读者节》一文发表在2004年10月26日《扬州晚报·教育周刊》的第一篇。韩苓同学写的《夕阳与朝阳一样火红》也在同版发表,她将少年和老年两支鼓号队对比着写,少年鼓号队全体队员身着红黄白三色相间衣服,真是帅呆了!仍然让人感觉到一股新生的力量即将迸发,我好像看见一棵棵小树苗贪婪地吸收阳光,努力地往上窜,终于一天会成为参天大树。
  接着写一群老年人在打腰鼓。只见她们腰间绑着一个个小鼓,身着绿色衣服,在舞台上迎着音乐跳起舞来。她们的姿势、跳舞的力度,我也许都跳不出来。尽管知道他们是老人,但从声音上听起来依然雄浑有力,仿佛那里是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敲打,丝毫感觉不出是老奶奶们。
  文章的结尾写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想这句话未免太悲观了吧!今天活动给我的感觉是,夕阳与朝阳一样火红,他们共同织成了扬州美丽而动人画卷。
  季逸同学写的是《放飞气球》,放飞气球是我们学校小记者的任务,节目开始之前,几个工作人员拿来了一大把气球,大家都拥上前去拿。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她说:我很幸运地拿到了一把。几个坐在我前面的小朋友看到了,便来和我要气球。我看那些小朋友很可爱,于是便给了他们几个,没想到一下子就给光了。
  工作人员看到后,解释说:“这些气球是用来集中放飞的,不能分散掉。”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接着,老师叫了几个高个子同学跟着他走,我还纳闷着呢,老师叫我们去干什么呢?看着他微笑的面庞,我想肯定是好事,眼睛一亮,肯定是去拿气球,Yeah!我猜对了。老师千嘱咐万叮咛地对我说:“别给别人,要不然就不好集中放飞了。”
  过了一阵,一些家长跟我们要气球,我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再给你们,我们又要受批评了。”有的家长竟然掏出钱夹来买,我当然不能答应。
  我们拿起笔,在气球上这样写道:“祝扬州晚报越办越好”;“扬州晚报是人民的晚报,快乐的晚报,知识的晚报,生活的晚报,信息的晚报,党和人民交流的平台。”“祝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快乐,愿《扬州晚报》越办越好!Happy!” 我看着一幅幅标语,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充分体会到《扬州晚报》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我不禁想起了江爷爷对扬州的美好祝愿:“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只优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我当时心里真的是说不出来的激动与喜悦。
  扬州日报社社长宣布读者节开幕后,我们把那五彩缤纷的气球一起放入空中,在音乐与彩纸伴随中,大家都欣慰地笑了。这篇文章后来在11月2日见报了。
  关注交通,奔向美好未来
  1、关注扬州火车
  扬州火车站的建设是扬州人民的一件大喜事,2005年3月27日中午刚吃过午饭,我们带着一群小记者便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前往扬州火车站实地采访。
  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观看着扬州这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约过了半小时,汽车突然在扬州国际展览馆门前停住了,坐在车上远远地看见前面一块牌子“前方施工,机动车禁止驶入。”我们见状,连忙下车与交警“交涉”。向他们说明了来意后,交警也十分理解我们急切的心情,作为一名扬州人,作为一群小记者,当然想见到火车站吧!其实交警们也是为孩子们着想,一是安全问题,施工地区,车多人杂,谁也不能保证行人安全;二是为了确保火车站工程能准时竣工。几个月前就打出“4月18日通车”招牌了,如果到时不能完成任务,那不就在扬州脸上抹黑了?经过长达半小时的“交涉”后,互相理解的协议达成了:我们就在此地下车,不顾五公里路途的遥远,步行前往火车站。
  途中我亲眼目睹了宽敞开阔、绿化香化已初具规模的通站大道,那些建设工人们不顾车辆卷起的尘土的袭击,辛勤地工作,为的是早一天实现扬州人的百年火车梦。我也看到了掘土机、运输车来来往往忙得不亦乐乎,总而言之,这种环境给人一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快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没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壮观,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运动锻炼。只见由江泽民主席亲笔书写的 “扬州”两个镏金大字自豪地站在火车站候大厅上方,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遗憾的是,这儿也不让人进去。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大家终于在火车站前的迎宾大道上拍了两张集体照。选了几个代表进去采访,其余小记者只好就地取材了。
  赵倩同学在《一次艰辛的采访》一文的结尾写到:尽管我们走了这么远的路,到最后也没能全部进入火车站内采访,但我们觉得一点儿都不后悔。生活中处处都多一点理解,世界不更美好吗?此文被刊登在2004年3月30日的《扬州晚报*教育新周刊》“小记者行动”中。
  同学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文。如谈月同学的《掀起扬州火车的盖头来》将即将开出的扬州火车比作美丽的新娘,全市人民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新颖贴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青同学写的《金龙即将起飞》中写到:
  眼帘上所呈现的是一派蓝色的建筑,这些新式建筑与南京的火车站不分伯仲,与浙江火车站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所不及。我仿佛想到了悉尼歌剧院那朦胧的靓影,那独特的设计,悠雅的姿态,明亮的采光效果,都使人叹为观止,我不禁佩服建筑师傅那惊世骇俗的清新笔调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我希望能够在火车的首开仪式上,乘上那属于我们扬州人自己的金龙,飞向那春光明媚的蔚蓝天空。这新火车站投入运营和润扬长江大桥的即将竣工无疑是给扬州这条金龙插上新的双翅,在绿色世界的天空中带领扬州经济腾飞。可以想像,扬州不仅仅会有这风格独特的火车站,横跨天堑的润扬大桥,还会有更多的规模庞大的工业生产基地落户,不久的将来,先进的飞机场也会出现在这文化名城,扬州将会迅速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我们相信扬州一定会以亚洲又一条闪亮登场的金龙,在整个世界的上空一展雄姿,腾飞将指日可待。
  可见,文中的这条“金龙”既比喻扬州火车,又比喻指扬州城市。小作者既有对设计新颖的火车站的无限讴歌,又有对勤劳勇敢的扬州人民的热情赞颂,更有对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扬州的展望与良好祝愿。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扬州人的一种自豪感。
  2、关注润扬大桥
  润扬大桥通车是扬州交通史上的又一盛事。2005年4月29日下年,我们将参观大桥和以“千年跨越”为主题的班会结合起来。让同学们看到了大桥的雄姿和周围美丽的风景,陶治了自己的情操;了解大桥建设者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学习他们为大家舍小家的崇高情怀;了解设计施工中所创造的多项科研成果和多个第一,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想像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徐倩同学在《光辉岁月》一文中以“悠久的昨天、灿烂的今天、辉煌的明天”为三个小标题写出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被发表在于2005年5月3日《扬州晚报·教育周刊》大桥专题作文的首篇“练笔选萃”中。马月的《拥抱未来》从大桥的合拢拥抱写到两市领导握手拥抱再写到两市经济建设的合作拥抱以及两市拥抱给人民带来的福音。文章同样发表于2005年5月3日《扬州晚报·教育周刊》有大桥专题作文的最后一篇“佳作选登”中,与第一篇文章首尾呼应,报纸还刊登了相关照片。同学们还以《我终于登上了润扬大桥》、《与润扬大桥亲密接触》为题写出了自己的参观过程和喜悦之情。
  参观了一会儿,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可同学们观看游玩大桥的兴致丝毫没有减弱。当我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附近的凉亭避雨时。时芳芳同学说:“大桥在暴雨中显得更加壮观,更有气魄,桥下,江水匆匆,大雨漂洒,江面白帆点点,空中悠悠白云,比画卷生动,比仙境更妙。看到如此壮丽之景,不由想到国际桥梁协会主席伊藤学先生的话,他用最好的词汇和最大的惊叹来赞美大桥:“没想到中国的混凝土这么漂亮”。英尼专家赞叹:“中国人真伟大。”听着这么多赞美大桥的话,怎能不使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呢?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一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它向我们展现了它的种种妩媚和友好,它使扬州从未停止奔跑的脚步更加矫健,它将进一步敲响扬州人思考追赶潮流的节拍。董存同学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如果在五年后或十年后,造润扬铁路大桥时,我可能就是它的设计者、建造者,那才叫真棒呢。虽然今天了两次雨,但它不能浇灭我们心中的欲望,我们在狂风中奔跑,在暴雨中呐喊,在闪电下歌唱,因为我终于登上了那润扬大桥。
  即将离开大桥时,同学们不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它一眼,觉得它像一位友好使者,用它那巨大的身躯把扬州与镇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让扬州人跨过长江,融入苏南,汇入上海经济圈、加快发展走向辉煌的桥梁。
  有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看着头顶上的大桥,望着脚下的滚滚江水,触摸着坚硬的桥墩,那时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陶醉,什么忘我,什么叫融为一体,我真的被它给陶醉了。结束了润扬大桥之行,我们仍然沉静在幸福之中,因为我们毕竟与大桥亲密接触过了,毕竟感受过了它的雄伟壮丽,毕竟看见了它横跨长江的雄伟气魄,毕竟老师用他那数码相机留下了那精彩的瞬间。
  3、采访施桥船闸
  在火车站落成一周年以及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即将通车之际,我们特地组织我校初一初二的全体晚报小记者于2005年4月11日下午来到施桥船闸进行实地采访。37名小记者冒着蒙蒙春雨,骑车来到施桥船闸。受到了船闸的热情接待。吴庭林工程师向小记者们作了全程讲解。小记者们边走边问边记,或俯瞰或远眺,兴致盎然。不但知道了施桥船闸在水上运输、南水北调、南粮北调、北煤南运等方面对祖国经济建设所发挥的具大作用,还了解到轮船过闸的程序,水上的安全管理,闸门开关的相关物理知识等,并欣赏到了船闸的美丽风光,陶冶了情操,真是一举多得,受益匪浅。
  我们将文学社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有利于挖掘写作之源,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次活动共在《扬州晚报》上发表了6篇学生作文,《扬州晚报》在2005年4月19日星期二的教育新周刊·“小记者特别行动”中整版发表了我校的学生的谈克娟同学写的《运河上的明珠》、秦春霞同学写的《令人神往的船闸风光》、赵露同学写的《船员的家》、李晓丽同学写的《俯瞰施桥船闸》、安婷婷同学写的《船民的守护神》5篇作文和10幅活动照片。2005年4月26日在《扬州晚报》教育周刊·中学作文“练笔选萃”中还发表了颜海峰同学的《风景这边独好》一文。魏敏同学还写了一篇题为《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文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力地宣传了学校。
  同学们看到,不到两年,有数十篇文章在《扬州晚报》发表,有时还能专版发表,许多同学便主动投身社会实践,主动自觉地写好文章,如已经发表的朱成长的《卸货》、许涛同学的《当工人的滋味》、赵倩同学的《制作记者证,心中乐无比》、《网吧游戏学生多》、肖倩同学的《做生意的秘诀》等等,学生的作文还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谢雨同学写的《变质的网吧》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卫生厅主办的二00四年学校健康教育征文评选中还荣获了学生组二等奖。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是,不能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一定要把实践活动作为份内的事,就像采访黄珏油田和施桥船闸等活动前要查阅大量资料,要精心备课,设计采访提纲,进行恰当分组,并提出“五多”(即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想)的采访方法和“八不”(题目要新,不能拾人牙慧;角度要小,不能面面俱到;要素要清,不能丢三落四;构思要巧,不能平铺直叙;语言要美,不能淡而无味;立意要好,不能没有亮点;书写要工,不能马虎潦草;交稿要早,不能长时不交)的写作方法和要求。给同学们创造发表作文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注:此文经过删改后已发表在广陵教育局主编的2005年5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站长信箱:twdwh@126.com 联系电话:1377341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