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11日,我们小记者来到了施桥船闸。
下了车,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很有船闸特点的船形介绍碑,上面记载了船闸光辉灿烂的历史。步入境内,它的内部结构很科学,科可以与园林相媲美。最显眼的就是对面的那座假山,上面的石头错落有致,巧夺天工。它们有的像一只背着小狮子到处觅食的狮妈妈;有的好似一位勤学的老者,正因一道难题而陷入沉思;有的如同一只抓耳挠腮的猴子,正想着怎么捉弄同伴呢?
假山的前面是一小水池,里面水很,还有些小金鱼绕着水藻嬉戏;假山后面有一片树林,里面的树历史都很悠久;假山左边是一片草坪,里面的小草长得很旺盛,密密的,绿绿的;假山右面是一些花,有粉红色的牡丹,深红色的玫瑰,蓝紫色的紫罗兰……微风拂过,迎面飘来一阵芳香,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简直就是广大船员朋友的家。
绕过假山,途中经过一个小亭,我们坐了下来,这时来了一位老工程师,叫吴庭林,他向我们介绍了船闸的历史及对国家的重大贡献。
我们一边听吴工程师的讲解一边欣赏河上的风光。一阵“嘟、嘟、嘟”的船鸣声将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原来有船驶过来了。那艘船像一个远归的孩子,虽有些激动,但还是慢慢减了速,在离闸口约1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这时南面的闸关了,船闸启动了升水系统。吴工程师说等两边的水升到一样高的时候就可以开闸放船了。过了10分钟左右,升水程序完成了,中闸门开了,一艘艘大船满载着希望的欢笑奔向远方。
看着那清清的水,望着那坚守岗位的指示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人员,我终于明白了----船闸的今天全来源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夜以继日,坚守岗位,三九严寒无所惧,酷暑面前劲更足,处处急船员所急,时时想船员所想,让船员来得愉快,走得舒心。
| 注:本文发表在2004年4月19日的《扬州晚报》“小记者特别行动”中
小记者号: 427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