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 站点动态 | 站长文集 | 作文辅导 | 语基复习 | 站长相册 | 搜索
文宏成功作文工作站>站长文集>丁文宏>已发表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当前页
课堂引动须坚守 “六大原则”
丁文宏 江苏扬州市首批特级教师
日期:2010-01-03 点击:1975
   本文最初发表于国家级刊物《教育与探索》0902 (4600字)
  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三老’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改革”论文评选“一等奖”
  (丁文宏: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首批特级教师,扬州市政府特聘教育督导员)
  课堂引动须坚守 “六大原则”
  江苏扬州市汤汪中学 丁文宏225004
  摘要:语文课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天堂,但谨防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语文课堂引动须守住“六大原则”:因材施动、有序互动、正确评价、效益优先、适时竞赛、精彩生成。
  关键词:课堂;引动;坚守;原则
  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已经在这一轮课改中形成共识,但语文课如果脱离文本,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花俏,追求课堂表面热闹,或追求别出心裁的“异构”,势必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事实证明,有些课堂动得不尽如人意。
  现在的有些语文课实在是变了味,有的上成了才艺展示课,既有作诗的,也有唱歌的,更有绘画的,还要六个小组比赛。退一万步说,如果内容紧扣文本重点倒也罢了,在无关紧要的部分作如此拓展,岂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精妙的语言作赏析,还有什么“语文味”可言?笔者曾听过一节作文课,教师开始让16个学生上前后黑板默写《写好初中考场作文的“一二三四五六”》,之后就将它束之高阁。也有老师也上《古代诗词三首》时,为了让黑板都用起来,课前让学生把三首诗词都在前面的黑板上抄了出来。在讲完第一首诗后,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要求学生上前后两块大黑板和左右四快小黑板,将学过的有关“春”的诗全部写出来,每人限写两句,结果学生一起涌向教室四周,将所有黑板写得密密麻麻,简直无法辨认。教者看看无法收拾“惨局”,只好置学生书写的大量诗句于不顾,迅速讲完后两首诗词后,看看讲课时间已近25分钟,教师立即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并组织六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正好学生会背了,教者要求全体学生上黑板默写这首诗,这时下课的铃声已响起。这节课只好草草收兵,这种动就没有实际意义。笔者以为,要真向课堂要效益,语文课堂引动须守住“六大原则”,才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因材施动原则。
  传统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现在提倡激活课堂,这当然要强调因材施动,才能让全体同学都能动起来。如对拼音掌握正确与否的检查,字词书写规范与否的落实,名句默写到位与否验证等等,都需要让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去练习,让这一部分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尽快跟上班级的步伐;对文本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词语准确与否的推敲,精美语句的赏析,则可以留给一些中等生与练习,因为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不至于站起来难看;而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辩题、创新题以及对优秀作文的品析等,则可以以优等生为主,让他们有尽展才华的天地,让课堂有精彩分呈的生成。这样因材施动,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动的机会,都有动的激情,都有对知识的渴望,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
  二、有序互动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是说“教师搭台”, 要让“学生唱戏”,当然学生唱戏,导演还是教师,决不能让学生在戏台上“乱舞刀枪”,让一大群学生在那异口不同声地随口大叫,或者一窝蜂似地离开座位去抢着“表演”,而是要引导学生有序互动,动出深度和精彩,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和谐,更高效。笔者在上区级公开课《愚公移山》时,采取温故知新、新知探究、出题竞赛、总结归纳、质疑思辩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起来,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的评价是:“本节语文课容量大,效果好,完全得益于课改,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叫做‘生生互动而有序,师生互动而无碍’”。
  笔者以为,在没有多媒体的农村学校,传统语文教学中留给学生一节课重点难点完整记录的精当板书设计还是尤为重要,如果上课热热闹闹,轻轻松松;课后回头思量,就会觉得一无所有。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呢?在条件好的学校,当然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如果要求同学无休止地上黑板写,写出来放在那里不用,势必影响口头语言的训练,学生智慧的火花怎么能及时绽放出来呢?
  三、正确评价原则。
  语文教师由“讲”变为“导”,并不仅仅是上课时所讲话语由多变少,而是由机械死板的生灌硬塞到生动活泼的启发诱导,它不是量的增减,而是质的飞跃。对于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教师也应在课前比学生更为认真地研读课文;课堂上要仔细聆听并驾驭学生的讨论,正确的要予以表扬,谬误的要及时匡正,并解答学生经集体讨论后仍然不能明了的疑难问题。我在听外地一位教师来扬州某名校上《幽径悲剧》一文时,为鼓励学生发言,声称“语文无错误”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语文老师当然“舒服”了,还可以随时离开课堂。如果学生说(写)对了,教师不表扬;学生答(写)错了,其他学生不改正,教者又不置评,还美其名曰“语文无错误”。所谓“语文无错误”,只在一些表达自己观点的特定的开放题时有些道理,如果推而广之,岂不白白浪费时间,浪费学生的感情,最终误人子弟吗?
  一位老教师在上《古代诗词三首》时,学生将宋代王安石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出处《元 日》写成了《泊船瓜洲》,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出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字上加了一撇等等,老师也没有指出来,当然也无法写出来,因为那么多,已让人眼花缭乱,就是看一遍也要很长时间。笔者以为,学生这样动,混淆是非后患无穷。学生所写的关于“春”的诗句,真正符合要求的只有十一句,有五句虽含有“春”这个字,但根本与春景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写春的诗句,如果能分写春雨的,写春花的,写春风的,写春草的,可能对学生更有好处。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为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了学生的“学”堂,这并不是意味着课堂成了“放羊式”。金戈老师强调,教师评价“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导向以及推进学后继学习的作用”,岳亚军老师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点评要充分体现对生命主体的尊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之所以被赏,或不被赏的理由,要尽可能运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语言。”这都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课堂正确评价是极端重要的,决不是可有可无,或浅尝辄止就能凑效的。
  四、效益优先原则。
  按照某种模式,每篇课文,不论长短,都要上成三节课:预习课、展示课和练习课,这也太奢侈了吧!实际教学中,哪有那么多的课时哟。为了上这种课,有的老师只好降低课堂密度。如默写,完全可以用作业本子检查。不但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抄袭。如果只让会默的学生上黑板默,不会默的学生岂不混水摸鱼?这种模式的课,由于教师无法控制教学进度,不能按时下课,影响学生的休息,有的老师还不得不厚得脸皮向别的老师“借”课,据说最初搞这种模式的学校可是一天要上12节课的哟,这是严重违反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的。马克思说:“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不注意节约时间,不向课堂要效益,而靠加班加点过日子的做法与课改的最终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语文课改,不是说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不要继承,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致认为:“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上溯245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例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发现,对我们就很有启发,学生处于“愤”和“悱”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刻。只有经过呕心沥血的启发,才能有灿烂多彩的生成。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向课堂要效益,语文教师要把自己手中那根生硬的教鞭变成自由灵巧的‘拨火棍’,用它轻轻挑动学生思维的柴火,让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的氧气自由流入,使学生的智慧之火得到充分燃烧。
  五、适时竞赛原则。
  按常理,学生学习十五分钟以后,会有疲劳感,这时如果不用竞赛的方式掀起教学的高潮,有些同学可能会走神。这时,语文老师如果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题,就可有效避免学生思想开差的情况,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来了精神,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文,在中途可让学生进行品味语言竞赛,找出自己认为描写最生动的语言,并和自己的文章作比较,从动作细节、神态细节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会描写的作用;到本课结束前,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比赛,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本文内容看,你觉得是封阳好,还是不封阳光好,为什么?这样不但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能会有一些精彩的生成,对有效教学大有裨益。
  六、精彩生成原则。
  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剪辑的新闻、影视,展示各种静态的画面;有的老师提问没有思考性,缺少必要的梯度,有的甚至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哇哩哇啦说上一大气,课堂是“热闹”起来了,但是语文应有的韵味失踪了。例如,讲《听潮》的老师将大海潮涨潮落的画面全都展现在学生面前,表面上是生动形象了,但语文课却是味同嚼蜡了。因为这篇优美散文的题目是“听潮”,主要写潮涨潮落的各种声响,是要学生结合文本发挥充分想像力的,这就如教《陌上桑》一样,如果随便从哪个网站上下载一幅美女照片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失去了原诗侧面描写的应有的发挥想像的空间,令人咀嚼的余味。
  程少堂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语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一个老师教学《狼专题》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对“狼”究竟应该是“护”还是“猎”,学生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辩,学生思维活跃,当然会有精彩的生成。
  自古“教无定法”,但还有一句是“教学有方”,笔者以为,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是该有不同的教法,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将语文课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岂不让人笑话?所谓同课异构,同文异教也会给人以较大启发,但不管你怎么教,以上六大基本原则恐怕还是要守住,否则,会失去语文课应有的品味。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45分种是语文资源生成的主要平台。一堂真正的好课需要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三条思路相互碰撞,整合互动,才能发出耀眼的火花。叶澜教授将一堂好课概括为五个“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待完善)。赵磊老师说得更具体,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全心投入每一堂课,静心反思每一节课,要创设“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教学氛围,拷问“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教学细节,锤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语言,揣摩“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诵读技艺。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讲读教学,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教学等等,上海的张撝称道于漪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
  课改的精髓应该是“激活课堂,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这是毫无异议的,但一味强调某种“模式”,甚至片片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语文课就会变味,会变成缺少语文味。有些原版模式的课堂实录,师生看了以后,感觉就像“鸭吵塘”一样,简直听不清说了些什么。大力推广这样的课,岂不把语文课改引向歧路?长此以往,怎么可能出现众多的语文教育大师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语文课改进入关键时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很有必要,但至少要守住课堂引动的这“六大原则”,力求“动出深度和精彩”,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和谐”,千万不能让语文课改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2008年11月2日
  
站长信箱:twdwh@126.com 联系电话:1377341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