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 站点动态 | 站长文集 | 作文辅导 | 语基复习 | 站长相册 | 搜索
文宏成功作文工作站>站长文集>丁文宏>已发表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当前页
语文课:细节处理决定成败
丁文宏 江苏扬州市首批特级教师
日期:2010-01-03 点击:2016
   本文最初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0904(4400字)
  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三老’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改革”论文评选“二等奖”
  标题:语文课:细节处理决定成败
  作者:丁文宏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汤汪中学)
  摘要:全国部分名师上示范课,研讨“语文课堂从效率走向文化”,听后感受颇多,最大的感受是,如何正确处理课堂的各种细节问题,决定着这一节课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句话,细节处理当否决定着语文课成败。
  关键词:名师 课堂 细节 成败
  2008年12月5日至7日,笔者在江苏镇江市江南中学参加“全国著名教师‘同文异教——语文课堂从效率走向文化”研讨班,听了李凤、袁源、张斌三位老师讲张抗抗写的《地下森林断想》和郑发健、焦静、华俊萍三位老师讲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其共同点是,都能紧扣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赏析语言的精美,体会作者的感情,努力上出语文味,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中。在细节上,我觉得多数老师处理得较好,但在不同问题上,处理的方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有序互动,指挥若定
  在品味语言之美时,李凤采用自由发言、接力评述、引导补缺三个环节,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时间较长,但听者丝毫没有疲倦之感。当评析得较全面的时候,教师发现一个重点小节还没有赏析到位,立即要求学生齐读第三小节,然后进行接力评述,以此来突出这里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处理在形式上就避免了单调。
  当学生说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李老师亲切地问:“老师最喜欢哪一句,你们知道吗?”学生心领神会:“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老师面带笑容:“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师生距离拉近后,学生接着说:“这里动静结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地下森林的茂密和坚固。”老师纠正:“准确地说,应该是茂密和厚重。”当教者听到下面有学生“排比”时,老师马上停下来强调:“这是对仗,或称对偶,因为排比需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师生的有序互动,老师的准确表述,课堂的融洽和谐,都充分显示了主导者的不可或缺。
  二、循循善诱,举重若轻
  有一学生说:“我喜欢第十八小节。”老师要求学生读出来,学生读:“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老师说:“不错,有没有读得更好一点的。”这既是对第一个同学肯定,又是非常婉转的批评,真是天衣无缝。一个女生读后,老师肯定地说:“好一点了。”接着老师范读,接着让学生齐读。老师总结:“有感觉了。”这样不慌不忙,举重若轻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亲和力。
  有一个同学说:“我最欣赏第20节的‘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这里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师评价:“说得很好,能不能读出来?”学生读了以后,老师又鼓励说:“虽然声音低了一些,但很有味道。”这样恰如其分的精美点评,这种慈母式的人文关怀,对呵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无疑能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李凤老师举重若轻的得体诱导完全符合叶老先生论述的精神实质的。
  三、接力评述,精彩生成
  学生读“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后,先说是成语,看看不对,又改口说是词语,这时李凤老师立即予以纠正:“这是短语。”这里的纠正,及时、准确,很有必要,符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学生又说:“这里写出了火山爆发时的场景。”老师又及时纠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惨烈。”一个女生又发现:“‘美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和‘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表扬:“小女孩多细心的啊!”最后老师巧妙地提示学生,从人们的感受角度来考虑,学生立即做出反应:“‘狂风呼啸’是听觉,‘气浪灼人’是触觉,‘沙石飞腾,岩浆横溢’是视角。”这样的学生接力评述,生成了许多精彩,是检测学生课堂思维活力的试金石,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人文关怀,恰到好处
  当几个女生陈述了自己欣赏的语句和理由后,一个男生还没有发言时,李凤老师没有产生急躁情绪,也没有对男生提出任何批评,而是面带笑容:“我们请课下比较活跃的男生试试看。”然后走到一位男生面前,用爱抚的手轻轻抚摸了一下这个男生。这个男生意识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信任,瞬间鼓足勇气站起来:“我最欣赏18小节,‘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因为这是写生存环境的艰苦,表现松树精神的顽强。”老师马上予以肯定:“这一小节虽然已有人说过,但你能从另一角度分析,不重复,很好,加油。”这个孩子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被李老师手中的拨火棍拨旺了。后来,他又主动站起来,作了一次精彩的发言。这就是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知识的积累,情感的醺陶,哲理的启迪。
  李老师在点拨、评价、调控、过渡等细节处理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驾驭能力。教师的课堂建构精美,学生发言踊跃,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五、引导思考,发现问题
  张老师比较聪明,另辟蹊径,开头通过“看图排序”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品读欣赏。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在品读欣赏时,引导学生发现如下问题。
  第十四小节到十六小节的代词“它”指代不明,容易混淆,需要将部分代词恢复成指代对象。第十四小节:“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了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第一个“它”是指“峡谷”,每二个“它”是指“大风”,应该恢复,否则就容易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老师对这个学生一肯定,其他学生马上发现第十五小节也有同样问题:“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前两个“它”指代“森林”,第三个“它”指代“山泉”,也应该恢复才是。当然第十六小节的问题很快被准确地指出来。
  不仅如此,老师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九小节的断句,学生马上发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老师马上表扬:“对应该去掉这里的句号。”其实,还可以在“青苔外”后面加上“逗号”。这就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
  当然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笔者以为,代词问题解决以后,就可嘎然而止,没有必要再在标点符号问题上花费时间,而告诉学生,把其他疑点留在课后交流探讨,否则会偏离本 结尾句:“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如果将最后一句中的“了”和“么”去掉,变成“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是不是结构更一致,语言更流畅。
  六、重点突破,揭示内涵
  当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到《阿里同纪行》的第六小节时和第九小节时,有意识进行了重点突破。
  焦静老师在引导学生评析第六小节时,在读音上,强调“曲”读第一声,而非第三声。然后追问:“‘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为什么放在句子的后面,而不放在定语的位置?”学生回答;“突出青苔的特点。”学生说:“‘森森万树、浓浓团阴’写出了树木多而密的特点。”又有学生发言:“‘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运用比喻写出了青苔的可爱。教师在肯定后引导学生分析“贴”这个动词的妙处:“这个‘贴’字,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青苔通人性的特点,写出了它与地表亲密,依恋的关系。”
  华俊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赏析第九节时,注意对“创”“系”“踞”“间”等字读音的纠正,注意到了对“焦雷”“贯顶”等词语语境义的理解,注意到了“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朗读节奏和感情的指导,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四句,指导学生读出对神木的景仰之情。最又追问:“此节重点写什么?仅仅是写树吗?”引伸到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要读出自豪之情,教师点出了这里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努力体现这一次活动“语文课堂:从效率走向文化”的主题。
  七、遗憾存在,坦然面对
  袁源老师第二板块是,请用几句富有文采的话表达自己对文中某一片断的欣赏。
  教师也感觉到这是一个“难度要求”,其实应该是“难度较大的要求”,当有学生读到“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时,老师说:“再快一点就好了。”笔者以为,这里的细节处理就不够到位,如果,教师来一个示范,再让学生读一遍,然后给学生以肯定,可能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读过“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说这是写出了贫瘠的外貌,老师注意到了指导,读的时候声音应由高到低,由快到慢,并做了示范,但学生是否掌握并不知道,因为学生没有尝试。笔者以为,这里应该指导一下,在这里集中运用叠词的作用。正因为在细节处理上没有到位,用教者后来说课时自己的话说,就是“气氛比较沉闷”,这时,教者坦然面对,在最后,让每个学生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阐述自己从地下森林获得的启迪,全体学生说的时候,老师未作过多的评述,学生发言结束后,老师一言以蔽之:“大家语言不够优美,要多读书。”虽然话没讲错,但细节处理仍然不够好,如果先让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进行鼓励式的点评,效果要好得多。
  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几位老师除在情感的醺陶上都做得有所欠缺外,李凤老师最后课件应忍痛割爱,张斌老师对课文标点的指正大可舍去,郑发健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练,焦静老师已经总结“阿里山美,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再提到文章首尾都写到《高在青》歌词的作用,又让学生朗读《大海阿故乡》歌词,再写小诗《致阿里山》,确实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华俊萍老师的结束语有点扇情,有点人为拔高,脱离了学生实际。有些老师对文本重点部分的深度挖掘还不够。
  因此,作为这次活动的示范课,不应该上成画面展示课,不应该上成音乐欣赏课,更不应该上成思想品德课,我觉得,课堂气氛有些明显差异,关键是对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到好处。
  但瑕不掩瑜,既是“同文异教”,风格特点自会迥然不同,李凤老师激情洋溢,循循善诱,语言亲和;郑发健老师注重学法的指导,袁源老师沉稳老练,成竹在胸,语言精练;张斌老师别出心裁,画面切入,调整顺序。郑发健老师注意学法的指导,焦静老师注意语言的品味,华俊萍老师注意重点的突破。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这次分别听了《地下森林断想》和《阿里山纪行》“同文异教”的六节课,对这本书的中心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写下来,求教于大方之家。 2008-11-6
  真实姓名:丁文宏
  工作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汤汪中学
  最后学历: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职称/职务:中学高级(扬州市首批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扬州市第三批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首批特级教师/扬州市政府特聘教育督导员)
  邮政编码:225004 电话:0514-87231826(宅电)13773418198
  电子邮箱:wenhongding00@163.com twdwh@126.com
站长信箱:twdwh@126.com 联系电话:1377341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