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 站点动态 | 站长文集 | 作文辅导 | 语基复习 | 站长相册 | 搜索
文宏成功作文工作站>站长文集>丁文宏>已发表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当前页
探幽课堂生成
丁文宏 江苏扬州市首批特级教师
日期:2010-01-03 点击:1683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引领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而语文课堂如何将语文课引向高潮,预设精彩生成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文本赏析中的适度追问
  教《阿里纪行》时,我就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你觉得哪一小节写得最好,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理由,然后自由发言。有同学说:“我觉得第六小节写得最好,‘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用叠词写出了‘曲径幽路’上青苔柔软、细密的特点。”学生纷纷点头微笑,表示赞赏。但有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他把‘曲’读错了,‘曲’应该读第一声,而非第三声。”我说:“你听得很认真,而且帮助大家纠正了错误,我们非常感谢你。”下面立即响起了掌声。我开始追问:“‘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为什么放在句子的后面,而不放在定语的位置?”学生回答:“这定语后置,是为了突出青苔的特点。”这次,我带头鼓掌。我接着又追问:“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动词用得非常好,能说出是哪个动词,为什么吗?”学生很自信地说:“当然是‘染’啦,它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曲径幽路’上青苔的可爱。”我马上给予表扬:“你说得真好,不但准确地说出了所用的修辞手法,而且说出它的作用。”
  有了前面的语言训练和师生间的有序互动,学生已掌握了赏析的方法,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其他学生已坐不住了,纷纷举手。我带着歉意和这个同学商量说:“下面有很多同学有话要讲,留一点机会给他们,好吗?”这个同学点头,我示意这个同学坐下。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森森万树、浓浓团阴’用叠词写出了树木多而密的特点。”又有学生发言:“‘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运用比喻写出了青苔的可爱。”还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分析:“‘紧紧地贴在地表上’中的“贴”这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青苔通人性的特点,写出了它与地表亲密、依恋的关系。”可见,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一旦绽放,就会绚丽多姿。
  有了前面的精彩生成和师生的赞赏,接下来的课,上得就轻松活泼,在语言训练活动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对比阅读时的独特发现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苏教版八上)第8小节写了幽径中一棵藤萝的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苏教版八下)也写了藤萝的美。我引导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学生从中发现了两个共同点:一是二者都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紫藤萝的外形美丽、幽香扑鼻、声音悦耳的。同学们还发现,其中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好,《紫藤萝瀑布》中的拟人手法用得非常突出。这种对比阅读中的独特发现,就为日后写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她们都曾遭受不幸。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不一样的,所谓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幽径悲剧》在第11小节具体写了“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这种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足以说明美丽藤萝的不幸遭遇是何等悲惨。“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下古藤的生死呢?”季羡林就是要启迪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也写了一大株紫藤萝花的凋谢,“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但后来“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宗璞是想通过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一条重要信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大家必须加快前进的脚步。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既学到了生动描写的方法,获得了美的享受,又领会到选材构思和立意的技巧:相同的素材,由于立意的不同,构思时当然会有所侧重。
  三、学生质疑处的绚丽火花
  我在开设精品展示课时,选的是朱自清先生《背影》,确定的目标有两点,一是整体感知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体会父子深情,二是重点赏析“望父买橘”,实现读写结合。当分析完第六小节“望父买橘”中的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以后,我让同学质疑: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发言:“他已抱着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一句中用“望”,而没有用“往”,是作者用错了,还是另有用意?这时教室空气仿佛凝固了似的。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学则须疑,这位同学读书很仔细,提的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大家要向她学习。”接着我又将这个“皮球”踢给学生:“请大家根据这一句话前后的描写,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过了一会儿,有一个男生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本节开头有朱自清父亲的一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就说明,站台上人很多,如果朱自清走动了,父亲回来就很难找到儿子。而父亲买了橘子往回走时,怕找不着儿子,所以要望着原来的路走。所以用‘望’与用‘往’更能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心。”这一回答,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质疑的精彩生成。
  四、碰到争议时的精彩辩论
  听完严华银主任《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解决”》的报告,觉得有些观点很新颖,而且有理有据。本人正好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分析完课文后,我避开有争议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辩题。
  正方:如果我们是菲利普夫妇,还是要把亲弟于勒领回家。
  反方:如果我们是菲利普夫妇,肯定不会再把于勒领回家。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阐述: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愿不愿意将于勒领回家,为什么?
  这时课堂上的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在翻书找依据,有的在窃窃私语,寻求正确答案,过了一会儿激烈的辩论开始。
  愿意把于勒领回家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1、因为血浓于水,于勒毕竟是我的弟弟,我们是一个母亲生的,至少这点亲情还是有的。就算他曾经做过一些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也不能对他置之不理。他对我们不仁,我们不能对他不义,要以恩报怨。而且他也正在努力挣钱,我相信他已知错,正有努力工作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2、因为人性本善,他在外经过这么多的磨砺,多少都会领悟到一点人生的道理,我们应该有宽容的心原谅他的过错,再从他回国后不回到“我们”身边的行为来看,证明他心里对我们有愧疚,不难看出,他已和“我们”所认识的“强盗”于勒有很大差别,所以我相信,只要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成为有用之人。
  不愿意领于勒回家的主要理由是:
  1、“江出好改,本性难移。”于勒现在这样,正好为他的过去赎罪,让他吃点苦头,如果带他回家,他依旧本性不改怎么办?我们家不就又要遭殃了吗?
  2、因为于勒欺骗了我们,把我们一家害得太惨了。看样子他在外面也没有什么成就,至今还是穷光蛋一个。我们已自顾不暇,那有能力再照顾这个败家子呢?
  另一个同学则说:“如果结合课文,肯定不会将他领回家,因为将他领回家,这就相当于多了一累赘。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会将他领回家,因为他毕竟是自己的亲人,我会为他找工作,让他自力更生。用亲情打动他,使他重新做人。”可见同学们的见解还是很深刻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经过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思维碰撞后产生了绚丽的火花,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这样的语文课堂,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这不就是精采的生成吗?
  当然课堂精彩生成的预设还不止这些,如表情朗读的情感体验,读写结合的蓓蕾绽放,等等。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核心,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循序渐进,设法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天堂。当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发出者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学习的主体,精彩的生成就不是一件难事。
备注:本文最初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走进课堂”中
站长信箱:twdwh@126.com 联系电话:1377341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