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 站点动态 | 站长文集 | 作文辅导 | 语基复习 | 站长相册 | 搜索
文宏成功作文工作站>语基复习>古诗赏析>当前页
七(下)古诗赏析题(丁文宏)2008
丁文宏 江苏扬州市汤汪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特级)
日期:2010-02-06 点击:3158
  七(下)古诗赏析题(丁文宏)2008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杜甫《登岳阳楼》3、白居易《观刈麦》、4、辛弃疾《破阵子》
  5、王维《使至塞上》、6唐·虞世南《蝉》7崔颢《黄鹤楼》、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对诗的内容品析有误的是(5分) (D 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
  A.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
  B.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C.全诗所写内容的重心在对后禅院的描述。
  D.三、四句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实写的意义多于暗示的意义。
  2.对诗的艺术手法品析有误的是(5分) ( A 此诗流露出诗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A.全诗流露出诗人颇为浓厚的人世倾向。
  B."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炼字准确。
  C."潭影空人心"表现了作者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D.这首诗朴素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3、颔联写了什么?(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
  4、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听写的内容。(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
  5、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以动衬静。把客观景物与计价的禅思结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进入耳中的只有钟磬的声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6.“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禅院的钟罄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7.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灰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8.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个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2、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老泪纵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已是暮年,独自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国难家仇百感交集,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颔联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奇壮观景象,颈联写的却是自己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
  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情感。)
  3、简要分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妙处。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晨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用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的描画出来。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凄凉落寞心境。)
  3、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怎样定出农民劳动的艰辛的?
  (不仅展示了农民辛勤的场景,而且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在这样的热天,他们的不是希望太阳快点下山,反而是珍惜夏日的白天长,这并不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天热,而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不得不忍受炎热。)
  2、诗的最后四句运用对比是为了表现什么?
  (运用对比,把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怀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却把割麦者和拾麦画。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
  C、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D、这是一首抒情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作者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可以读出。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的“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5、请结合全词,解释“壮词”的含义,并从中找出体现壮词的语句。
  (壮词: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读了此词,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豪放词代表人物;南宋爱国词人;兼具文采和武略;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等)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但最后却发出院“可怜白发生”的慨叹。这是为什么?
  (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腐朽无能,理想难以实现,看到自己的白发,感到已入暮年,所以心里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8、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只是希望杀敌立功、为国家的统一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使自己名垂千古,这并不同于那些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之人。)
  5、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表述有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涵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赛诗之名作。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3.全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请展开想象,先描绘这“千古壮观”,再对着两句诗略作赏析。
  答:骑在马上,放眼远眺,浩瀚无边的大漠一片荒凉,惟有那烽火台上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格外劲直、醒目,那横贯大漠的黄河显得格外悠长,夕阳西下,落日正圆,这塞外风光格外奇特壮观。(可从词语的运用、画面的意境、高超的文学艺术境界等方面,选择一点略作赏评。如:“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4、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雁南飞常引思乡之愁。)
  5、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6、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2、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7、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十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
  (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2.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或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或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3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8、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8分) ( D项中“坚决与统治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诗中没有体现 )
  A.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8分) (C项中“幽美”与“平淡”互换,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3.“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作者辞官还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是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安适。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辛苦而美好的田园生活,这种生活在作者的其他诗中也有表现,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开荒南野际,守掘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
  4、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5、“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6、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6、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句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站长信箱:twdwh@126.com 联系电话:1377341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