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讨论(语言描写)
扬州世明双语学校五(2)班 张晶晶
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快要来临,我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拿个好分数回家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然而考完试后我却是九十九分,这一分扣在形容诸葛亮的词语上,我写了“死而后己”却是错的,我带着心中的疑问,拿着试卷,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语文陈老师。
我拿着试卷“气势汹汹”地问道:“陈老师,这道题让我们写形容诸葛亮的成语,难道写‘死而后己’难道是错的吗?”老师看了看试卷说道:“你看它前面给你举了个例子,让你照样子写,‘初出茅庐’这个词原先是指诸葛亮刚刚走出茅草屋观望天下的时候,而‘死而后己’则是诸葛亮死了之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这里自然就不能用‘死而后己’了!再说,考试题目的要求是写诸葛亮刚刚被刘备请出山的时候,这也是第二个提示了呀!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在考试前我们做过一张试卷,上面就有这道题目,我就写了“死而后己”是对的呀!我赶紧回到位置上将试卷拿给老师看。
“老师!你看!”我又一次向老师提出了问题,“我这张复习卷上就写的‘死而后己’嘛!您不是给我打了勾嘛?这张试卷我还一百呢!
老师又笑着说道:“哎!你的问题还真多!你看,这儿的题目就是写几个描写诸葛亮一生的成语 所以你在这儿写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啊,都是对的。以后做题可要认真审题,你看尝到苦头了吧!”我吐了吐舌头说道:“老师知道了,以后我会认真审题的!”
这次考试,我当了一个小马虎,在成功的门外徘徊了好久,最终还是没能进去。但我深深懂得一个道理:同样的题目,只要换一种问法,答案就会完全不同。
| | |
|